晨光刚洒满龟兹东市,沈砚秋便已带着商队的账房先生,在临时搭建的贸易洽谈帐内等候。案上摊开的丝绸样本在晨光中流转,绯红、月白、靛蓝等十余种色彩整齐排列,既有中原传统的云纹、缠枝纹,还融入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飞天、缠枝莲元素——这是商队特意为龟兹市场定制的“丝路交融款”,也是今日洽谈的核心筹码。
“沈掌东,王室的贸易特使到了!”帐外传来伙计的通报声。沈砚秋整理好衣袍起身相迎,只见特使带着两名随从走进来,手中还捧着一卷龟兹王室的贸易需求清单。
“沈掌东久等,”特使拱手行礼,目光扫过案上的丝绸样本,眼中顿时泛起光亮,“这些丝绸的纹样与色彩,比去年西域商队带来的更精致,尤其是这飞天图案,竟与大寺壁画中的如出一辙,想必在龟兹定会大受欢迎。”
“特使好眼光,”沈砚秋笑着递过一匹绯红飞天纹丝绸,“这是我们特意结合龟兹文化设计的款式,既保留中原丝绸的细腻,又融入西域的艺术特色。此次我们带来了三百匹丝绸、两百斤茶叶,还有五十套中原瓷器,想与王室达成长期贸易合作,不知王室可有需求?”
特使接过丝绸,指尖轻抚纹路,随即展开贸易清单:“大王希望能以龟兹的玉石、葡萄干与香料交换,其中上等白玉需五十斤,用来制作王室祭祀的礼器;葡萄干两百斤,分发给东市的商户作为福利;至于香料,主要是乳香与没药,供大寺举行仪式使用。此外,大王还希望你们能定期供应中原的药材,尤其是治疗风寒与劳损的,不知沈掌东能否应允?”
沈砚秋与账房先生对视一眼,迅速核算完成本与运输能力,点头道:“特使提出的需求我们都能满足!不过有个不情之请——我们希望王室能为商队提供通关文牒,确保后续货物运输时,能顺利通过龟兹境内的各个关卡,避免延误。”
“这自然没问题!”特使爽快答应,“大王早已吩咐过,只要是中原商队的货物,一律优先通行。此外,王室还会在东市划出一块专属区域,供你们长期设立商铺,租金减半,以此感谢你们为龟兹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洽谈正酣时,顾长风提着药箱走进帐内。他刚给大寺的老僧人诊完脉,听闻贸易洽谈正在进行,便特意过来看看:“沈掌东,特使大人,方才我与大寺的医僧商议,想从此次交换的药材中,挑选一部分制成药膏,分发给边境的牧民——近期风沙大,不少牧民都得了皮肤干裂的毛病,这些药膏正好能派上用场。”
特使闻言,眼中满是赞许:“顾先生仁心仁术!若是需要王室协助分发,尽管开口。其实大王此次同意与你们达成长期贸易,不仅是看中中原货物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你们带来的文化与医术——自你们来后,龟兹的民众生活更安定,文化也更繁荣,这比任何货物都珍贵。”
沈砚秋心中一动,趁机提议:“特使大人,既然我们已达成贸易合作,不如再深化文化交流?我们商队可以定期从中原运来经卷抄本与医书,王室则协助我们在龟兹设立‘文化交流站’,邀请僧侣、学者与民众共同参与,这样既能促进贸易,也能让文化交流更深入。”
特使连连点头:“这个提议太好了!我回去后就向大王禀报,相信大王定会全力支持。其实大寺的僧侣们早已盼着能有更多中原经卷,上次你们协助抄录的《金刚经》,如今已成为大寺的镇寺之宝,不少僧侣都在争相学习。”
正午时分,贸易协议正式签订。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盖章,一式两份,分别由商队与王室保管。协议中不仅明确了货物种类、数量与交换时间,还特意添加了“文化交流条款”,约定每季度举办一次“丝路文化节”,展示中原与龟兹的丝绸、医术、经卷与艺术,供民众免费参观。
走出洽谈帐时,东市已热闹非凡。沈砚秋望着街上往来的中原商队伙计与龟兹商户,有的在交流丝绸的织法,有的在探讨药材的用法,还有的在互相学习语言,心中满是感慨。顾长风笑着说:“没想到贸易洽谈还能推动文化交流,这真是‘以商为媒,以文为魂’,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丝路真正繁荣起来。”
“你说得对,”沈砚秋点头,“贸易是基础,文化是纽带。只有让双方的民众在文化上相互认同,贸易才能长久。就像这丝绸,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着中原与西域的友谊。”
傍晚时分,商队的伙计们已开始将交换的玉石、葡萄干与香料装车。沈砚秋与顾长风站在驿站的高台上,望着满载货物的驼队,心中满是踏实。远处的大寺传来晚课的经声,与驼铃声交织在一起,在龟兹的暮色中漾开温暖的涟漪。
“明日我们就要启程前往疏勒了,”沈砚秋轻声说,“但龟兹的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们西行路上最珍贵的回忆。这里的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就像一粒种子,终会在丝路上生根发芽,开出更美的花。”
顾长风望着手中刚收到的龟兹医僧赠送的草药图谱,补充道:“往后我们每到一个城邦,都要以龟兹为榜样,既做好贸易,也推动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联结丝路沿线力量,构建文化交流桥梁’的目标,让这条丝路,成为和平与友谊之路。”
夜色渐浓,驿站的灯火与东市的灯笼连成一片,照亮了满载货物的驼队,也照亮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未来。这场因文化交流而起的贸易合作,不仅为商队带来了实际收益,更在丝路之上,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坚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