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工坊内的气氛,随着制造进度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凝重。弹簧强度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供弹系统频繁卡壳。
“又卡壳了!” 一名工匠大喊,他正在测试供弹机构,帆布弹链上的子弹卡在了供弹口,无法顺利进入枪膛。众人围了过来,只见子弹被卡在弹链和供弹口的缝隙中,强行拉动还会导致子弹变形。
范·海斯特仔细检查后,脸色凝重:“是零件公差太大导致的。供弹口的宽度误差超过了0.3毫米,帆布弹链的缝线也不够均匀,两者配合时就容易出现卡壳。”
这是手工制造无法避免的问题。虽然工匠们已经拼尽全力打磨零件,但没有精密机床的辅助,很难保证每个零件的尺寸完全一致。供弹系统是“镇国大将军炮”的核心机构之一,一旦在战场上频繁卡壳,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匠们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逐个匹配零件。他们制造了数十个供弹口零件和帆布弹链,然后逐一组合测试,挑选出配合最顺畅的组合。这个过程繁琐而耗时,往往一天只能匹配出一套合格的供弹系统,效率极低。
雪上加霜的是,水冷系统也出现了问题。黄铜散热筒的密封性不佳,连续射击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漏水现象,不仅影响散热效果,还可能导致电路短路(复国军尝试在炮架上安装简易照明装置)。工匠们尝试了多种密封材料,从麻绳到石棉,再到特制的橡胶(格物院试制的原始橡胶),却始终无法保证长时间的密封效果。
“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造出合格的原型机?” 一名工程师忍不住抱怨道,连续的挫折让他有些泄气。
范·海斯特没有气馁,他召集所有人开会:“我们面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弹簧强度不够,我们就增加弹簧的直径,用更优质的钢材;供弹系统卡壳,我们就逐个匹配,精益求精;水冷系统漏水,我们就加厚密封垫,改进散热筒的结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
王铁匠也站出来鼓舞大家:“范先生说得对!想当年我们打造农具,遇到的困难比这还多,不都一一解决了?这炮是用来打仗的,关系到无数弟兄的性命,我们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它造好!”
工匠们的斗志被重新点燃。他们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弹簧被加粗加厚,经过反复淬火,强度终于达到了要求;供弹系统的零件被逐个打磨、匹配,卡壳的概率大幅降低;水冷系统的密封垫被换成了多层石棉和橡胶的复合材料,漏水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可就在这时,最致命的问题出现了——闭锁机构闭锁不严。在试射时,由于闭锁零件的公差问题,射击后枪机无法完全闭锁,导致火药燃气泄漏,不仅影响射击精度,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必须解决!” 范·海斯特看着泄漏的火药燃气,脸色苍白。如果闭锁不严的问题无法解决,“镇国大将军炮”就算造出来,也只是一件危险的废品。
工坊内的气氛再次陷入低谷,所有人都眉头紧锁,冥思苦想解决办法。夜色中,工坊的灯光依旧明亮,却透着一丝压抑。极限制造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他们不知道,这个致命的难题,何时才能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