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首页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武神主宰 战场合同工 李治你别怂 霸天武魂 谍网 古代美食生存手札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锦衣状元 明末逐鹿天下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36章 地方响应 众志待成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幽州城破的捷报传至长安时,李瑁正站在城头望着漠北方向。系统昨夜的分析仍在脑海中回荡——【突厥残余势力与安禄山旧部勾结迹象已显,若不尽快稳固后方,恐生变数】。他抚着城砖上的斑驳痕迹,忽然想起出征前与杨玉环的对话,她曾轻声提醒:“百姓是根基,地方安稳,前线才能无虞。”

此刻帐内的沙盘上,代表唐军的红旗虽已覆盖幽州及周边郡县,但西北的灵武、西南的蜀地仍有大片空白。李瑁指尖划过那些区域,对身旁的参军周明说:“幽州之胜只是开端,若想彻底肃清叛军,单靠朝廷禁军与江湖力量远远不够。地方上的人力物力,必须发动起来。”

周明眉头微蹙:“殿下,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有些豪绅世代盘踞一方,连朝廷政令都未必肯全听,如今要他们出人出粮,怕是……”

“正因如此,才更要去做。”李瑁打断他,目光坚定,“叛军能屡次袭扰粮道,靠的便是对地方地形的熟悉。若能让各州各县自发组织防御,叛军便如丧家之犬,无处遁形。”

当日午后,三十名使者带着李瑁亲书的檄文奔赴各地。檄文上没有华丽辞藻,只言三事:其一,叛军残部仍在流窜,百姓家园随时可能再遭兵祸;其二,凡组织民兵协助平叛者,朝廷将记录功劳,战后优先减免赋税;其三,若地方坐视不理,待叛军蔓延,朝廷虽会平叛,但延误之责必追究。

首批收到檄文的是河东道。这里距幽州最近,也曾是叛军肆虐之地,百姓对兵祸的痛苦体会最深。使者抵达太原府时,知府王承业正对着府库账簿发愁——粮仓虽有存粮,却缺人手押送前线,城中青壮多已被征入禁军,剩下的老弱妇孺连守城都勉强。

看到檄文上“组织民兵可记功”的条款,王承业眼前一亮。他连夜召集城中士绅,其中最有势力的是富甲一方的张家。家主张万堂听完使者宣读檄文,捻着胡须沉吟:“并非张某不愿出力,只是民兵未经训练,去了前线也是白白送死。”

使者早得李瑁叮嘱,从容反问:“张老爷可知,上月叛军一支小队袭扰榆次县,正是当地百姓自发拿起锄头扁担抵抗,才保住了县城?民兵未必能冲锋陷阵,但若能守村寨、护粮道,便是大功一件。”他取出李瑁备好的另一份文书,“殿下说了,各地民兵可先由县衙差役带队操练,朝廷会派教官分批指导,所需甲胄器械,由各州府库先行调拨。”

王承业当即拍板:“我太原府愿先出五百人!”张万堂见知府带头,又听闻朝廷会拨器械,也松了口:“我张家捐粮百石,再组织家丁佃户三百人,由犬子带队前往前线。”

三日后,太原府的八百民兵在城门外集结。张万堂的儿子张启年虽只是个文弱书生,却穿着崭新的皮甲,腰间悬着父亲传下的佩刀。他站在队伍前高声道:“我等虽是民夫,却也知保家卫国!跟着殿下杀叛军,护家园!”话音刚落,队列里爆发出震天的呼喊。使者看着这一幕,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回幽州。

李瑁收到捷报时,正与将领们商议下一步进军路线。他笑着将文书递给众人:“你看,百姓心中自有杆秤。只要让他们明白,平叛不只是朝廷的事,更是为了自家安宁,便会有人响应。”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如此顺利。当使者抵达河南道的汴州时,遭遇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汴州刺史李琦是个出了名的“滑头”,他捧着檄文连连点头,转头却对属下说:“李瑁殿下虽是皇子,可如今战局未定,谁知道最后是哪路人马说了算?民兵?粮饷?都先拖着。”

城中最大的盐商王元宝更是闭门不见使者,只让管家传出话:“生意人本分是做买卖,打仗是朝廷的事。”

使者在汴州盘桓五日,只募到寥寥数十人,大多是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他急得直跺脚,却毫无办法,只能将情况如实禀报李瑁。

与此同时,系统的分析也送到了——【汴州、徐州等地豪强观望者占六成,其核心顾虑为:1. 担心投入无回报;2. 怀疑李瑁能否掌控最终局势;3. 怕得罪潜在的胜利者(如其他皇子或叛军残部)。】

李瑁看着分析,手指在案几上轻叩。周明建议:“殿下,不如派兵威慑?”李瑁摇头:“硬逼只会适得其反。他们观望,无非是怕风险,那便给他们一个‘稳赚不赔’的理由。”

他当即提笔写了两道令:其一,凡组织民兵超过千人的州县,其首领可直接面见皇帝奏事;其二,朝廷开设“平叛功劳簿”,由吏部专人管理,无论最终局势如何,只要确有战功,永不作废。

新的指令传到汴州时,李琦正在府中与王元宝密谈。听闻“可直接面见皇帝”,王元宝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做盐生意多年,虽富甲一方,却从未有机会踏入皇宫。李琦则盯着“功劳簿永不作废”几个字,心中盘算:若李瑁真能成事,这便是投名状;若不成,有“永不作废”的承诺,新君也未必会苛责。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开口:“再议议。”

三日后,汴州城突然来了一队唐军——并非来施压,而是护送一批伤兵返乡休养。这些伤兵多是汴州周边县镇的人,其中一个断了胳膊的士兵被抬到王元宝门前,哭着说:“王老爷,我家就在杞县,叛军来时,若不是乡亲们用扁担打跑他们,我爹娘早就没了……”

王元宝闭门听着,想起自家在杞县有万亩良田,若叛军再至,损失的可不止百石粮食。他连夜找到李琦:“刺史大人,我愿出粮两千石,再组织一千盐工参战。”李琦见他松口,也顺水推舟:“本官也捐俸银千两,组织州兵五百。”

消息传到江南道时,苏州知府正发愁如何应对太湖流域的叛军余孽。这些残部乘船流窜,劫掠商船,官兵围剿了数次都没能根除。看到汴州转变的消息,知府灵机一动——太湖周边渔民熟悉水性,若能组织他们造船巡逻,岂不是比官兵更有效?

他找到渔民领袖周伯通,这位白发老者年轻时曾在水师待过。听完知府的提议,周伯通拍着大腿:“早就该如此!那些狗贼抢了我三船鱼货,还伤了我侄子,老汉正想报仇!”

三日内,太湖渔民自发组织了五十艘渔船,每船配着渔网、鱼叉,还有官府支援的弓箭。周伯通亲自带队,在湖面布下“迷魂阵”——用数十张巨网在水下结成障碍,专捕叛军的小船。首战便擒获三十余名叛军,缴获的粮食足够渔民队伍三个月的开销。

当江南的捷报传到幽州时,李瑁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民兵名册。太原的张启年已在护粮战中立了功,汴州的盐工队擅长挖地道,太湖的渔民成了水上奇兵……他忽然对周明笑道:“你看,地方之力,比我们预想的更厉害。”

周明却指着地图上的岭南道:“只是这里,至今未有动静。”

岭南道远离战场,刺史冯盎又是岭南大族首领,对朝廷事务向来不甚热心。使者送去的檄文,据说被他随手丢在了一边。

李瑁思索片刻,对使者道:“你再去一趟岭南,带三样东西——一,幽州之战中缴获的叛军旗帜,告诉冯刺史,这些人曾扬言要南下饮马珠江;二,一本功劳簿,告诉他前几批响应的州县已录入功绩;三,朕的佩剑,告诉他,若岭南愿出兵,这把剑便暂由他保管,待平叛后,朕亲自去岭南取回。”

使者临行前,周明不解:“殿下,冯盎骄纵,为何要赠剑?”李瑁望着南方:“岭南地势偏远,冯盎需要的是尊重。朕赠剑,不是命令,是托付。”

一月后,岭南传来消息:冯盎组织了三千“藤甲兵”,这些士兵穿着当地特有的藤甲,轻便且能防箭矢,正沿着驿道北上。随信而来的,还有冯盎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透着豪迈:“殿下放心,岭南儿郎虽远,却知家国大义。藤甲兵到日,必为殿下扫清前路!”

李瑁将信放在案头,看着沙盘上越来越多的小红旗——从河东到江南,从中原到岭南,原本空白的区域正被一点点填满。系统适时弹出提示【地方响应度已达七成,平叛后勤保障能力提升40%,叛军活动空间压缩至原有的三成】。

他走出大帐,夕阳正将天边染成金红。远处的练兵场上,来自各地的民兵正与禁军一同操练,口音各异,却喊着同样的口号。李瑁忽然明白,所谓天下,从来不是朝堂上的运筹帷幄,而是这千万双手,共同撑起的一片天。

“周参军,”他轻声道,“传令下去,下一批使者,去那些还在观望的州县。告诉他们,平叛之功,不分先后,来了,便是自家兄弟。”

风从漠北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帐外越来越响亮的呼号。李瑁知道,地方的力量才刚刚开始汇聚,而这股力量,终将成为压垮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前路或许仍有波折,但当千万人的心拧成一股绳时,再大的风浪,也能闯过去。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蛊真人 千山记 国色生枭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从巨人开始的无限 玄界之门 一品邪凰三小姐 你擦肩而过 八方美人 千金嫁到之爱上俏总裁 大唐一品 末日蟑螂 天官志 重生之饥饿年代 攻略学霸的108个小技巧 纨绔影帝彪悍妻 未来之军娘在上 快穿之攻略直男的正确姿势 重启2009 和男神齐穿兽世!兽夫们争宠忙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左明天下 承包大明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红楼从庶子开始 明末:边军不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浮世离歌 凉州雪:徐骁风云录 月照寒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衙役凌云志 三国:大汉第一毒 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 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 中年废材的一百零八条穿越人生路 大秦:九皇子生崽成瘾,赵姬乐了 未知天命 再续蜀汉的浪漫 奇葩皇帝合集 诗仙,神医,商圣,镇国公!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