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首页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谍海王牌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战场合同工 霸天武魂 修罗武神 调教太平洋 我在原始社会风生水起 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 大唐一品 亮剑之独立大队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64章 庙堂筹谋 共绘新篇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长安的晨雾还未散尽,紫宸殿的铜钟已敲响了三通。百官身着朝服,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靴底碾过阶缝里的霜花,发出细碎的声响。连日来潼关大捷的消息传遍市井,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振奋,往日朝堂上凝重的气氛,也悄然松快了许多。

玄宗坐在龙椅上,脸色比前几日红润了不少。他将手中的捷报再次展开,目光扫过“安禄山主力溃散,斩首三万余”的字样,苍老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诸位爱卿,瑁儿与子仪不负众望,一举收复潼关,此乃天佑大唐!”

“陛下圣明!”百官齐声附和,朝服的广袖在晨光中翻涌如浪。

宰相杨国忠出列奏道:“潼关既破,洛阳指日可待。臣以为当趁此大捷,传檄天下,号召各州郡共讨安庆绪,同时着手筹备战后事宜,以安民心。”他话音刚落,便有几位大臣点头附和——经历了数年战乱,朝堂上下最盼的便是早日安定。

玄宗颔首:“杨国忠所言极是。战后重建关乎国本,诸位有何良策,尽可直言。”

殿内静了片刻,随即响起窃窃私语。户部尚书面露难色:“国库空虚,粮草匮乏,若要赈济叛军占领的州县,怕是力不从心。”兵部侍郎也忧心忡忡:“边军久战疲惫,需得整编休整,可新兵招募与军械补充,处处都要花钱……”

就在众臣议论纷纷之际,内侍总管高力士匆匆走进殿内,手里捧着一封驿使刚送到的密信:“陛下,这是荣王殿下从潼关发来的奏疏。”

玄宗接过奏书,见信封上盖着李瑁的私印,急忙拆开。随着目光移动,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竟抚掌笑道:“好!瑁儿不仅能带兵打仗,治理国家也有这般见地!”说着,便让高力士将奏疏当众宣读。

高力士清了清嗓子,用沉稳的语调念道:“臣李瑁启奏陛下:潼关既复,当乘势而定三策,以固国本。其一,安抚流民。叛军所过之处,百姓流离,可令各州郡开设粥棚,发放种子,免三年赋税,鼓励返乡复耕……”

殿内的议论声渐渐平息,百官都专注地听着。户部尚书摸着胡须,暗自盘算——免三年赋税虽会暂损国库,但能让流民安定,日后税赋自会恢复,倒是长久之计。

“其二,论功行赏。”高力士继续念道,“将士奋勇当先,江湖义士鼎力相助,需按功封赏,不论文武,不分贵贱。战死将士需厚葬,家眷由官府赡养;伤残士卒授田宅,允其归乡……”

兵部侍郎眼中闪过赞许,这些年战事频繁,士兵多有怨言,若能如此优抚,必能鼓舞士气。而听到“不分贵贱”四字,几位素来轻视江湖的老臣虽面露犹豫,却也没当场反驳——毕竟潼关之战中,那些江湖人的功绩有目共睹。

“其三,革新吏治。”高力士的声音陡然提高,“叛军之所以能迅速蔓延,皆因地方吏治腐败,民怨积深。当精简机构,罢黜贪墨,选拔贤能,允百姓上书言事,使政令通达……”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革新吏治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几位老臣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杨国忠捏着朝笏的手指微微发白,他掌管吏部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李瑁这一提议,无疑是在动摇他的根基。

“荣王殿下这第三策,怕是操之过急了。”吏部尚书颤巍巍地出列,“如今战乱未平,若贸然变动吏治,恐生动荡啊。”

“臣附议。”礼部侍郎立刻附和,“祖宗之法不可轻改,还是等叛乱平定后,再从长计议为好。”

杨国忠见有人带头反对,也上前一步:“陛下,荣王殿下年轻有为,心意是好的,但吏治革新牵连甚广,需得审慎。依臣之见,可先推行前两策,第三策暂缓。”

玄宗眉头微皱,看向百官:“还有谁有不同看法?”

御史大夫站了出来,他素来刚正不阿,因弹劾过杨国忠的亲信而被排挤,此刻朗声道:“陛下,臣以为荣王殿下所言极是!自开元末年以来,吏治日渐松弛,贪官污吏盘剥百姓,才让安禄山有机可乘。若不痛下决心革新,即便平定叛乱,日后仍会有祸乱发生!”

“御史大夫说得对!”几位年轻的官员纷纷附和,“叛军占领区的百姓之所以附逆,多是因地方官横征暴敛,若能革新吏治,让百姓看到朝廷的诚意,天下自会归心!”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一派以老臣和杨国忠党羽为主,主张暂缓革新;另一派以御史大夫和年轻官员为首,支持李瑁的提议。双方争执不下,玄宗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在众人脸上流转。

“陛下,”户部侍郎出列打圆场,“臣有一折衷之策:可先在叛军占领的河北、河南诸州推行吏治革新,选拔贤能官员前往治理,若行之有效,再推广至全国。如此既不急于求成,又能安抚民心。”

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玄宗沉吟片刻,点头道:“便依户部侍郎所言。杨国忠,你负责筹备安抚流民的粮草物资;兵部侍郎,速拟赏功章程,报朕御览;御史大夫,牵头组建巡查使,前往河北、河南诸州,督查吏治,选拔贤才。”

“臣遵旨!”三人齐声应下,朝堂上的争论终于平息。

散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走出紫宸殿,讨论着方才的议事。年轻官员们意气风发,觉得李瑁的三策为大唐指明了方向;老臣们则忧心忡忡,担心变革会打破多年的平衡;而杨国忠回到府邸,脸色阴沉地摔碎了一个茶盏——他没想到,李瑁不仅在军中威望日增,连朝堂上都有了如此多的支持者。

“大人,需不需要……”心腹幕僚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杨国忠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现在动他,只会引火烧身。但也不能让他太得意,派人去洛阳附近盯着,看看安庆绪那里有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的府邸里,几位支持革新的官员正在商议。有人担忧:“巡察使前往河北、河南,怕是会受到地方势力的阻挠,尤其是那些曾依附叛军的官员,定会百般刁难。”

御史大夫胸有成竹地笑道:“我已奏请陛下,让荣王殿下从军中抽调百名亲兵,护送巡察使前往各地。有玄甲士在,看谁敢作祟?”他拿起李瑁的奏疏,“荣王殿下在奏疏末尾还说,江湖义士遍布民间,可让丐帮弟子协助巡察使搜集地方官的罪证,这倒是个妙招。”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有了军队和江湖势力的支持,吏治革新定能顺利推行。

几日后,长安城里贴出了朝廷的告示,将安抚流民、论功行赏、革新吏治的三策公之于众。百姓们围在告示栏前,听识字的人念着内容,无不欢欣鼓舞。

“免三年赋税!这下可好了,能回家种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民抹着眼泪,他的家乡在沧州,被叛军占领后一直流落长安,此刻终于看到了希望。

“战死的将士能厚葬,家眷还有赡养!朝廷总算没忘了他们!”一个老兵拄着拐杖,望着告示喃喃自语,他的儿子去年战死在睢阳,至今尸骨未归。

“还要查贪官污吏?太好了!”一个卖菜的小贩兴奋地说,“前几年洛阳的刺史,光收苛捐杂税就逼死了好几户人家,早该治治了!”

消息传到潼关,李瑁正在与郭子仪商议进军洛阳的事宜。听闻朝堂采纳了自己的三策,他欣慰地笑道:“有朝堂在后方支撑,我们在前线打仗也更有底气了。”

郭子仪赞同道:“安抚流民能让后方安定,论功行赏能鼓舞士气,革新吏治能收拢民心,三策相辅相成,可见殿下深谋远虑。”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杨国忠等人怕是不会真心推行,尤其是吏治革新,定会暗中作梗。”

“我早有准备。”李瑁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我写给御史大夫的,让他遇事多与江湖义士联络,丐帮弟子遍布天下,定能查到杨国忠党羽的把柄。”他将密信交给亲兵,“快马送往长安。”

亲兵离去后,郭子仪望着李瑁,忽然道:“殿下有没有想过,平定叛乱之后……”

李瑁明白他的意思。如今玄宗年迈,太子李亨仁厚却魄力不足,而自己军功赫赫,又深得民心,未来的朝堂格局,恐怕难免一场动荡。他望着帐外飘扬的大唐龙旗,轻声道:“我所求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让大唐回到开元盛世的模样,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郭子仪眼中闪过敬佩:“殿下有此心,实乃大唐之幸。”

此时的长安,杨玉环正坐在窗前,看着宫女们收拾行囊。她让人准备了许多棉衣和药品,打算托前往潼关的驿使带给李瑁。碧月走进来,笑着说:“娘娘,外面都在夸荣王殿下呢,说他的三策比宰相的主意还好。”

玉环嘴角微微上扬,拿起一件刚缝好的棉袍,指尖拂过上面细密的针脚。她不懂朝堂之事,却知道李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好起来。就像他当年在别业里说的,愿天下无饥寒,愿百姓都安康。

“把这件棉袍叠好,”她对碧月说,“里面缝了个暖手袋,让他打仗间隙能暖暖手。”

碧月笑着应下,忽然想起一事:“对了娘娘,虢国夫人让人送来些新采的贡茶,说是让您转交给荣王殿下的。”

玉环点头,心中却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李瑁的三策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在长安的他,会不会也像在战场上一样,面临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她拿起笔,想在信里提醒他小心,却又觉得多余——那个能在潼关大败叛军的人,怎会不懂朝堂的凶险?

最终,她只在信末添了一句:“长安安好,静待君归。”

秋风穿过窗棂,吹起案上的信纸,仿佛要将这简单的几个字,捎向千里之外的潼关。而在紫宸殿的深处,玄宗望着一幅《开元盛世图》,久久不语。他知道,自己老了,大唐的未来,终究要交到年轻人手里。李瑁的三策,或许正是这风雨飘摇的王朝,最需要的一剂良药。

朝堂上的谋划还在继续,河北的流民开始返乡,各地的赏功名册陆续送往长安,巡察使带着玄甲士和丐帮弟子踏上了前往叛军占领区的路。这一切,都在为平定叛乱后的大唐,铺设着一条艰难却充满希望的重建之路。

李瑁站在潼关城头,望着即将开拔的大军,手中紧握着那封来自长安的信。他知道,前方的洛阳之战仍将惨烈,后方的朝堂博弈也不会停歇,但只要这三策能顺利推行,只要百姓能看到希望,他所做的一切,便都值得。

“出发!”他翻身上马,长剑指向洛阳的方向。玄甲士们的呐喊声震彻云霄,与长安城里百姓的期盼、朝堂上的争论、江湖义士的脚步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洪流,向着平定叛乱、复兴大唐的目标,滚滚向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蛊真人 千山记 国色生枭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金山蝴蝶 今天又是什么小可爱 玄界之门 你擦肩而过 千金嫁到之爱上俏总裁 末世重生女配翻身 大唐一品 末日蟑螂 重生之饥饿年代 攻略学霸的108个小技巧 一见南希终誓言 纨绔影帝彪悍妻 小侯爷 清平来了个假神明 沧笙踏歌骨遗香 和男神齐穿兽世!兽夫们争宠忙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三国江东霸主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禁地猎人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承包大明 北朝帝业 红楼从庶子开始 三国:随子龙七进七出扬名立万 明末:边军不退 明天下 坏人笔记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水浒新梦 三国:玄行天下 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大周皇商 神州明夷录 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 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凉州雪:徐骁风云录 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 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 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 大秦:九皇子生崽成瘾,赵姬乐了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宋骑天下 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