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首页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护心 炮灰"攻"养成系统 战场合同工 谍网 三国军神 抗日之铁血使命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重生之校园特种兵 亮剑之独立大队 皇朝夜行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4章 系统为翼 智启新程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当大唐的民生画卷在李瑁的擘画下愈发鲜活,从关中平原的沃野到岭南瘴疠的村寨,处处洋溢着安宁与生机时,那潜藏于李瑁脑海中的“系统”,正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这片土地注入着更强劲的活力。它所提供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如同为大唐插上了一双智慧的翅膀,让李瑁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得以突破时代的桎梏,开辟出前所未有的新境。

这日清晨,李瑁在书房中轻叩桌面,脑海中响起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宿主在民生、军事、外交领域均已达成阶段性目标,现解锁‘农业集约化’与‘工坊标准化’技术包,是否立即学习?”

李瑁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沉声回应:“学习。”

瞬间,无数关于农作物轮作、土壤改良、农具革新的知识涌入脑海,清晰得如同亲手实践过一般。其中“堆肥法”的细节尤其令他振奋——将秸秆、粪便、草木灰按比例混合发酵,既能解决农家肥肥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减少田间虫害,这对于刚完成水利建设的关中平原而言,不啻为又一场及时雨。

他当即召来负责农技推广的官员,铺开图纸,详细讲解堆肥的配比与发酵技巧:“你看,这三层秸秆一层粪,中间掺些草木灰,再用泥土封实,二十日后翻晒,肥力能顶得上三倍的普通农家肥。让农技队立刻编印成册,分发到各州县,秋收后便组织农户学习,来年春耕定能派上大用场。”

官员捧着图纸,听得连连点头:“殿下此策真是闻所未闻!若真能如此,来年的收成怕是还要再涨三成!”

李瑁微微一笑,心中却清楚,这并非自己的“奇思妙想”,而是系统跨越时空送来的智慧。自平叛初期系统首次解锁“曲辕犁”改良图纸后,类似的“助力”便从未间断。从军事上的“连发弩”结构原理,到外交中的“万国朝贡礼仪规范”,再到如今的农业技术,系统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提供精准而有效的知识支撑。

工坊标准化的推进,更是系统助力的生动体现。在长安城西的官营铁器工坊里,工匠们正围着新制成的“标准化模具”啧啧称奇。这套模具由系统提供图纸,李瑁命工部耗时三月打造而成,小到铁钉的尺寸,大到犁铧的弧度,都有统一的规格。

工坊监正老王头拿起两个不同工匠打造的铁钉,放在一起比对,只见长度、粗细分毫不差,连钉帽的形状都如出一辙。“活了五十年,从没见过这么齐整的活儿!”他激动地对前来视察的李瑁说道,“以前打造铁器,全凭工匠手感,甲师傅做的犁铧用半年就裂,乙师傅的能用一年,如今有了这模具,谁做出来都一个样,耐用不说,坏了还能换零件,省了多少功夫!”

李瑁看着工匠们按模具批量生产铁器,效率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心中感慨万千。系统提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不仅解决了手工制品质量参差的问题,更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他指着墙上的“工序流程图”——这也是系统知识的转化成果,从矿石冶炼到成品打磨,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

“往后,不仅铁器工坊,瓷器、丝绸、造船等行业,都要推行这套标准。”李瑁对老王头说,“再选些机灵的工匠,教他们识图纸、算尺寸,咱们要建‘工匠学堂’,让手艺不再只靠师徒口传心授,而是能写成书、画成图,一代代传下去。”

老王头听得眼睛发亮,连忙跪地行礼:“殿下远见,老奴这就去安排!”

系统的助力,更体现在对“数据”的运用上。在户部新设立的“统计司”里,数十名官吏正用系统提供的“算盘改良法”与“复式记账法”,汇总全国的田亩、人口、赋税数据。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算清的年度财政收支,如今只需半月便能得出精确结果,还能清晰标注出各州县的收支差额与异常波动。

户部尚书拿着刚出炉的“江南盐税分析表”,对李瑁惊叹道:“殿下您看,这表上不仅写着盐税总数,还标出了每个盐场的产量、运输损耗、销售价格,连哪个月盐价波动最大都写得明明白白。臣对照往年的旧账,发现光是运输损耗一项,就能省下足足两万石粮食!”

李瑁指着表中一处红色标记:“这里显示苏州盐场的损耗比别处高了三成,派专人去查,定是有官吏中饱私囊。用数据说话,谁也做不了假。”

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治理,在灾害应对中更是发挥了奇效。入夏后,江淮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李瑁凭借系统提供的“水文监测模型”,提前半月便预测到洪水的路径与强度,立刻下令疏散低洼地区百姓,并调派物资在关键地段筑堤。

当洪水如期而至时,百姓早已转移到高处的临时安置点,粮仓、药库的物资按系统计算的“人均每日消耗”精准调配,既无浪费,也无短缺。负责赈灾的官员感慨道:“往年赈灾,要么物资送晚了,要么多到发霉,如今按殿下给的‘册子’办事,一分一毫都不差,这真是神了!”

系统的知识不仅限于实用技术,更包含着对“制度”的启发。李瑁借鉴系统提供的“基层治理案例”,在全国推行“乡约制”——由各村百姓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乡约”,负责调解纠纷、传达政令、监督农事,官府则定期对乡约进行培训与考核。

在河南某村,乡约张大娘正拿着“乡约手册”调解邻里纠纷。两户人家因灌溉用水起了争执,差点动起手来,张大娘翻开手册,指着其中“先灌旱地后灌水田,轮流用水不得独占”的条款,几句话便让双方心服口服。“这手册上的规矩,都是按殿下说的‘情理兼顾’写的,谁也挑不出错。”张大娘笑着说,“如今村里吵架的少了,干活的多了,连学堂的先生都说,孩子们念书也更专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瑁从未将系统的存在公之于众,而是将这些先进知识巧妙地包装成“古籍所载”“西域传来”或“臣下所献”。他深知,过于超前的技术与理念若骤然出现,只会引发恐慌与质疑。因此,他总是先在小范围试点,待百姓看到实效后,再逐步推广。

比如系统提供的“简易净水法”,他先是让太医署“偶然发现”某种草木灰能净化水质,在军营试用有效后,才推广到灾区;又如“新式织布机”,他说是“江南巧匠改良”,先在官营织坊投产,待效率提升的消息传开,民间自然争相效仿。

这日,李瑁在御书房查阅系统新解锁的“天文历法修正”知识。往年的历法常有误差,导致农时错乱,而系统提供的测算方法,能精确到时辰,甚至能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他正思索着如何将其转化为“钦天监新测”,玄宗却推门而入,指着案上的“新式水车图纸”笑道:“瑁儿,这水车据说能比旧款多提三成的水?工部尚书说,这是你从一本前朝残卷里找到的?”

李瑁心中一动,顺势应道:“正是,臣偶然得见,觉得可用,便让工部试试。”

玄宗拿起图纸,仔细端详:“朕看不仅可用,简直是神来之笔!你这些年拿出的法子,桩桩件件都利国利民,连玄慈大师都说,大唐是得了上天庇佑,才出了你这样的奇才。”

李瑁躬身道:“陛下过誉,臣只是不敢辜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尽力而为罢了。”

他心中清楚,所谓“上天庇佑”,不过是系统跨越千年的馈赠。但这份馈赠能结出多少硕果,终究要靠脚踏实地的践行。系统提供的是“种子”,而他与大唐的百姓,则是勤恳的耕者,唯有日夜浇灌、悉心照料,才能让智慧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夜色渐深,李瑁站在窗前,望着长安的万家灯火。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检测到大唐综合实力较三年前提升七成,解锁‘基础教育普及’与‘矿产勘探’技术包。”

他微微一笑,轻声道:“明日,便从改良课本开始吧。”

窗外的月光洒在案头的图纸上,那上面画着新式的冶铁炉与孩童识字的启蒙卡片,线条间仿佛能看到大唐未来的模样——田野里的庄稼更高产,工坊里的器物更精良,学堂里的孩童更聪慧,而这一切,都始于那无声的系统助力,成于无数人共同的奋斗。

李瑁知道,系统的知识终有穷尽之日,但它所点燃的创新之火,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燎原。往后的路,仍需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但只要心怀百姓,善用智慧,大唐的腾飞,便只是时间问题。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蛊真人 千山记 从斗罗开始猎杀主角 国色生枭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玄界之门 一品邪凰三小姐 史上最牛轮回 八方美人 千金嫁到之爱上俏总裁 末世重生女配翻身 末日蟑螂 天官志 重生之饥饿年代 攻略学霸的108个小技巧 纨绔影帝彪悍妻 未来之军娘在上 快穿之攻略直男的正确姿势 沧笙踏歌骨遗香 满级大佬拿了祸水剧本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1989红色攻略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大时代1958 承包大明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红楼从庶子开始 明末:边军不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玛雅之小兵传奇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血碎 
最近更新水浒新梦 三国:玄行天下 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大周皇商 神州明夷录 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 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浮世离歌 凉州雪:徐骁风云录 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 明末:兵王太子的铁血中兴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宋骑天下 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又一口田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txt下载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最新章节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