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修成后的第三天,新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
刘叔蹲在水坝边,望着碧波荡漾的水面直发愁:清越丫头,这水是蓄住了,可咱们的田地大多都在高处,总不能天天挑水浇地啊。
挑水浇地真的是很累很累的活,挑过的人都知道!
宋清越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站在坝堤上,目光在溪流与田地间来回巡视,最后定格在水流湍急的出水口。
刘叔,咱们需要造个水车。她语气笃定。
水车?周围几个村民都围了过来,就是传说中那个能自己提水的大家伙?
宋清越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用油纸仔细包着的《天工开物》。这本书还是王掌柜的珍藏,她这些日子一直在研读。
你们看,她翻开书页,指着一幅水车图样,利用水流的力量,带动轮子转动,就能把水提到高处。
村民们凑过来看,却都皱起了眉头。图纸上的线条错综复杂,各种构件标注着陌生的名称,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这也太难了。刘大牛挠着头,看得我头都晕了。
宋清越微微一笑: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
她找来一块平整的木板,用烧黑的树枝做笔,开始绘制简化的图纸。毛笔并不好画工程类的图纸,所以宋清越不爱用!
宋清越先画一个大圆,代表水车轮;再在圆周上均匀分布一个个小方格,这是水斗;然后是轴、支架、传动装置......
这里要特别注意,她指着轴心位置,主轴必须用最结实的木材,而且要保证绝对水平。
王叔时常来看她画图,毕竟最后按图制作水车的人是王叔!
宋屿很敬佩王叔,都想要拜他为师了!宋清越和王叔谈论的功夫,他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小手轻轻抚过木板上的图案:姐姐,这个轮子为什么是斜着放的?
屿哥观察得真仔细。宋清越惊喜地摸摸弟弟的头,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借助水流的力量。
绘制图纸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期间宋清越反复修改,有时为了一个细节要思考大半天。
图纸完成后,宋清越带着它去找王叔。
王叔,您看这个能做吗?
王叔接过木板,眯着眼睛端详了很久,手指在图纸上缓缓移动,不时点点头,又摇摇头。
难,我之前看你画的时候就觉得难,他终于开口,特别是这个传动装置,要求很精密。不过......王叔眼中闪过挑战的光芒,可以试试。
制作水车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首先是选材比较难。
主轴需要一根笔直粗壮的老榆木,村民们找遍山林,最后在鹰嘴涧附近找到合适的。
砍伐这天,全村壮劳力都出动了,大家在山谷干了一整天。
然后是制作水斗。
王叔带着王大力张阿进他们,按照图纸把木板刨光,再一块块拼接成方形水斗。
这项工作极其考验耐心,稍有偏差就会漏水,刘大牛粗枝大叶的,就干不了这活。
这里要再加一道榫卯。王木匠指着水斗的接缝处,水车的力道大,不结实的话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
最困难的是组装。水车轮直径达两丈,重达千斤,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把它立起来,成了最大的难题。
用绞盘!宋清越想出办法,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杠杆原理用得贼溜。她指挥大家在水边搭起支架,制作了简易的滑轮组。
村民们分成两队,一队拉动绳索,一队用长杆支撑,喊着号子慢慢将水车轮立起
慢点,再慢点!王叔紧张地指挥着,左边再高一点!好!稳住!
当巨大的水车轮终于稳稳安装在轴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接下来是调试。第一次试运行时,水轮转动得很不顺畅,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声响。
是轴心偏了。偏心了可用不了王叔仔细检查后说。
大家只好把水轮重新放倒,一点点调整轴心的位置。这个过程反复了三次,每次都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幸好桃花源的村民比较团结,也比较信任宋清越和王叔刘叔等人,不然这重体力活,一而再地放倒重装,大家早就罢工了!
宋屿这些天几乎长在了工地上,他举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每个步骤,可惜的是,他并不认识多少字,只能靠画下来。
有一次,他指着传动装置说:王叔,这里是不是可以加个木销子?
王叔仔细一看,果然发现有个连接处不够牢固。他惊喜地拍拍宋屿的肩膀:好小子,眼力不错!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努力,水车终于制作完成。安装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水坝边。
阿进和刘大牛合力打开水闸,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水车的叶片。巨大的水轮开始缓缓转动,发出悦耳的声。
一个个水斗依次没入水中,盛满清水,随着轮子转动升到最高处,然后倾斜倒出。
清水顺着竹制的导流槽,哗啦啦地流向高处的田地。
成功了!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清澈的水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向干渴的土地。
宋清越站在水车旁,听着规律的吱呀声,看着欢快的水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阿进默默走到她身边,递上一碗清水。
姑娘,喝口水吧。
宋清越接过水碗,目光依然注视着运转良好的水车。有了这个大家伙,桃花源的灌溉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解决。
王叔抚摸着水车的支架,感慨道:老夫一辈子做过很多木工,这是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刘叔:“老王,还是你跟清越得力呀,这会我们村应该能赶上春耕的,虽然迟点,但总归是能赶上的!”
宋清越知道,有了水坝和水车,桃花源终于真正掌握了水的命脉。接下来,就是要修建水渠,让这股清流滋润桃花源每家每户的每一寸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