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的初夏,黄浦江畔的晨雾尚未散尽,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交易室内,韩风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名为“先导科技”的股票代码上。这家主营稀散金属材料的公司,看似平静的股价背后,正涌动着一场关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变局的暗流。
“先导科技的真正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了。”赵浙远将一份厚度超过百页的行业分析报告推向会议桌中央,“该公司控制的镓、锗等稀散金属,是半导体、光伏、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镓和60%的锗,而先导科技正是国内稀散金属领域的隐形冠军。”
沈韵补充了关键信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先导科技近年来通过并购比利时优美科和韩国三星康宁的靶材业务,已悄然成为全球Ito靶材市场的第一。此外,其在广东清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砷化镓工厂,拥有近千台晶体生长炉。然而,这些布局尚未被资本市场充分认知。”
韩风指尖轻叩桌面,脑海中飞速权衡。半导体材料领域不同于以往操作的消费股或医疗股,其价值与地缘政治、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政策紧密相连。先导科技当前的处境——掌握关键资源却未被市场发掘,大股东因其他业务亏损而寻求退出,现金流仅能维持数月——恰为资本运作提供了绝佳契机。团队将该项目命名为“基石计划”,制定了分阶段的操作策略。
建仓阶段,韩风团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通过四十三个关联账户,在四个月内缓慢吸纳先导科技的流通股,将持仓比例逐步提升至百分之十一点二,平均成本控制在二十三元以下。整个过程如溪流汇海,未激起任何市场波澜。
与此同时,团队启动了全面的产业叙事铺垫。他们邀请了一位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撰写了一篇关于稀散金属在第三代半导体中核心地位的综述文章。文中详细阐述了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碳化硅晶圆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产能充足,其发展已使国际同行感到竞争压力——例如美国碳化硅龙头wolfspeed的股价累计下跌了82%。这篇文章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看似与资本市场无关,却为后续的价值重估埋下了伏笔。
七月初,转机悄然出现。先导科技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先导电科”的资产将注入上市公司光智科技,这一操作导致光智科技股价暴涨近七倍。这则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未立即引发市场狂热,却让敏锐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先导科技的资本运作潜力。
“是时候点亮火炬,让市场看清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了。”韩风在战略会议上宣布。
团队立即启动第一轮价值挖掘。他们通过合作的券商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半导体材料的“隐形航母”:先导科技》的深度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先导科技在稀散金属全产业链的布局:从控制昆明泛亚交易所拍卖获得的稀有金属储备,到在重庆万州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金属镓生产基地;从突破高端Ito靶材的国外垄断,到其旗下公司攻克中国材料领域13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实现产业化。这份报告迅速在专业投资圈层内传播,先导科技的股价开始温和放量上涨。
八月,先导科技股价突破二十八元。韩风团队启动了第二轮叙事深化,将焦点集中在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大势上。他们策划了一场高端论坛,邀请产业链专家、投资机构与媒体参与,讨论在美国联合盟友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加码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紧迫性。论坛指出,随着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国产半导体硅片(硅晶圆),这已经影响到了日本半导体硅片大厂信越和胜高的业绩下滑。例如,胜高社长兼cEo桥本幸真指出,长江存储采购了40万至50万片国产半导体硅片后,减少了对胜高的采购,这给胜高造成了重大业务损失。此类信息巧妙地凸显了先导科技作为国内材料龙头的战略价值。
与此同时,团队在财经媒体和专业论坛上,持续释放关于先导科技技术突破与客户进展的“行业信息”。例如,提及先导科技在hbm(高带宽存储器)封装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布局,以及其关联公司(如联瑞新材、华海诚科)在hbm封装核心材料(如Gmc环氧塑封料、Low-a球形氧化铝等)方面的进展。这些信息相互印证,逐步构建起市场对先导科技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技术领先的认知。
十月中旬,先导科技股价站稳三十三元。此时,韩风团队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推升,还是寻找决定性催化剂实现突破?
“国产替代的故事需要政策东风的确认。”韩风判断道。
这个机会在十一月初来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半导体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大对稀散金属、大尺寸硅片、高端靶材等关键材料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称,中国半导体硅片替代加速,以西安奕材为代表的国内硅片企业已实现12英寸硅片的规模化量产,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这进一步印证了国产替代的趋势。
韩风团队迅速行动,将这一政策与公司价值紧密结合。他们连夜制作了解读材料,强调先导科技在半导体材料全平台的战略卡位,及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性。材料通过多个渠道发布,瞬间点燃了市场热情。随后两个交易日,先导科技股价连续涨停,突破四十元关口。
在股价触及四十五元的历史高位后,韩风团队开始了有序的出货准备。此次他们采用了“梯次撤退”策略:首先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向长期看好半导体赛道的产业资本转让部分股权;其次利用程序化交易系统,将大单拆解为零星卖单,逐步降低持仓比例。
然而,就在操作接近尾声时,风险不期而至。一家境外研究机构发布报告,质疑先导科技的技术商业化能力及短期盈利前景。报告虽未否认公司的长期价值,但在敏感的市场环境下,仍引发了获利盘的恐慌性抛售。先导科技股价在三天内回调超过百分之十八。
“我们还有百分之六的仓位未平。”赵浙远紧急报告,“若此时强行清仓,可能引发踩踏,并损害公司与产业资本的关系。”
韩风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超越纯粹套利逻辑的决定:“不仅要稳住股价,更要巩固市场对国产替代浪潮的长期信心。”
他立即联系先导科技管理层,建议公司组织投资者开放日,公开展示其在清远的砷化镓晶圆产线和研发中心。同时,韩风团队协调多家合作媒体,深入报道先导科技如何打破日本住友等国际巨头在特种金属领域的长期垄断,以及其产品在华为上游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
更关键的是,韩风团队援引了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宏观趋势:例如,合肥晶合集成与广钢气体的合作案例,展示了国内12英寸晶圆厂如何通过扶持内资气体服务商,实现供应链安全并降低成本;又如,浙江康鹏半导体在砷化镓抛光片领域如何从陷入迷茫、攻坚技术到最终实现产品认证和量产,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这些生动的实例强有力地印证了国产替代并非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产业现实。
随着市场情绪逐渐平复,先导科技股价企稳回升,并重新站上四十二元。韩风团队借机完成了剩余仓位的减持。至十二月底,“基石计划”收官统计,总获利三点六亿元,收益率百分之四十九。
复盘会上,团队成员却未见往日的兴奋。沈韵坦言:“这次操作虽获利丰厚,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在投资国产替代的浪潮,还是在利用这股浪潮?如果资本仅着眼于短期套利,是否会透支产业长期发展的信誉?”
赵浙远也补充道:“我们在抛售时,是否也间接削弱了市场对实体企业的耐心?半导体材料的突破需要时间,正如西安奕材,其第一工厂总投资约110亿元,从建设到达产需要三到五年,且公司在产能爬坡期面临折旧高、前期亏损不可避免的情况。资本若缺乏陪伴的耐心,反而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
韩风沉默良久,缓缓回应:“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半导体这类关乎国家战略的领域,资本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不仅是价值的发现者,更应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与稳定器。未来的操作,应更注重与产业周期共舞,而非简单收割波动。”
夜幕低垂,韩风独自立于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眺望浦东的璀璨灯火。资本市场的博弈永不停歇,但在此刻,他深刻认识到,在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下,资本的力量唯有与产业进步同频共振,方能行稳致远。那些闪烁的灯光之下,无数如先导科技、西安奕材、康鹏半导体一般的企业,正在艰难突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而资本,理应成为照亮他们前行的灯塔,而非仅是从浪潮中捞取利润的浮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