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交易室内,韩风的目光停留在“清源环保”的股价走势图上。这家主营污水治理与固废处理的公司,近半年来的股价如同一条休眠的蛇,始终在十二元至十四元间匍匐。时值二零二四年末,国家层面的“双碳”战略不断深化,一系列环保政策正酝酿出台,而市场对此的反应却略显迟钝。
“清源环保的基本面存在预期差。”赵浙远将一份政策分析报告推到韩风面前,“该公司在华北地区拥有三个工业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但其去年收购的子公司‘绿碳科技’专注于林业碳汇开发,目前拥有超过五十万亩碳汇林资源,这部分价值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沈韵补充了关键信息:“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部近期已明确表示,将支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式减少排放,形成的‘富余排污权’可在市场交易。同时,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正从发电行业向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扩展,清源环保的技术与服务恰好面向这些即将被纳入碳市场的高耗能行业。但公司当前现金流仅能维持约八个月,大股东因其他业务资金链紧张,已有减持意向。”
韩风指尖轻叩桌面,脑海中快速勾勒出操作轮廓。环保领域的资本运作,既要紧扣政策脉搏,又需警惕“概念虚化”的风险。清源环保当下的状态——坐拥潜在碳汇资产却未被定价,业务模式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但市场关注不足,股东层存在退出压力——为资本介入提供了理想的契机。团队将该项目命名为“青山计划”,并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策略。
“环保项目运作的核心在于政策的确定性与价值的可实现性。”韩风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我们的建仓与推升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政策研究和真实的价值发现基础上。”
建仓阶段,韩风团队采取了“多点分散、缓慢渗透”的策略。通过三十一个关联账户,在四个月内分批买入清源环保股票,将持仓比例稳步提升至百分之十点五,平均成本控制在十三点二元。整个过程如细雨润土,未引起市场明显关注。
与此同时,团队启动了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与叙事铺垫。他们邀请了一位参与国家碳市场设计的专家,撰写了一篇关于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与碳汇价值实现路径的深度分析。文章指出,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部鼓励企业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优质的林业碳汇项目未来有望为其所有者带来持续收益。这篇文章发表在专业的能源与环境期刊上,为后续提升市场对清源环保旗下碳汇资产的认知埋下了伏笔。
二零二五年一月,政策东风如期而至。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依法依规参与排污权、用能权、水权及碳汇等环境权益交易”。同时,全国碳市场明确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被正式纳入2024、2025年度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些政策虽被多数投资者视为宏观层面的信息,却精准地触发了韩风团队预设的价值发现机制。
“是时候将政策信号转化为清晰的市场预期了。”韩风在策略会上宣布。
团队迅速启动第一轮价值沟通。他们借助合作的券商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环境权益交易扩容下的隐形冠军:清源环保》的深度研究报告。报告详细梳理了清源环保在工业污水治理领域的项目储备,并首次对其子公司绿碳科技的林业碳汇资产进行了定量分析,预测该部分资产在未来碳市场深化后,每年可贡献数千万元的额外收益。报告在机构投资者圈层内引发了初步讨论。
更为巧妙的是,韩风团队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专家交流闭门会,邀请了环境经济学者、碳市场专家以及机构投资者。与会者从专业角度探讨了环境权益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未来的市场空间与商业模式,虽然未直接推荐清源环保,但深入分析了其所在赛道的发展潜力。
“价值塑造的关键在于可信度与逻辑自洽。”沈韵在监测市场反馈后指出,“对于环保这类偏重政策驱动的板块,我们需要引导市场自己得出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结论。”
二月,清源环保股价温和放量,突破十六元。韩风团队启动了第二轮价值深化。他们挖掘到清源环保一个未被充分披露的细节——其参与的一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有望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这是一个能将环保业务与稳定收益直接挂钩的强力催化剂。”赵浙远在晨会上报告。
韩风团队立即着手将这一信息融入市场叙事。他们策划了一场线上专题研讨,聚焦Eod模式如何帮助环保企业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研讨中,清源环保在该领域的先行优势被自然引出。同时,团队在专业的财经平台和环境产业论坛上,释放了关于Eod模式推广及清源环保项目进展的“行业观察”,逐步强化市场对其独特价值的认知。
三月中旬,清源环保股价站稳十九元。此时,韩风团队面临关键决策:是继续依靠现有叙事推升,还是等待更具震撼力的催化剂?
“环保股的价值突破,往往需要政策落地的‘临门一脚’或实实在在的订单验证。”韩风判断。
这个机会在三月底降临。清源环保发布公告,宣布其与某大型钢铁集团签署了为期五年的“降碳减污”综合服务合同,该钢铁集团正是新近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合同金额虽未达到重大合同披露标准,但韩风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其标杆意义和信号价值。
“立刻将这个订单置于‘碳市场扩围’和‘环境权益交易’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韩风下达指令。
团队迅速准备了解读材料,突出强调清源环保的业务模式如何精准对接高耗能行业在碳约束时代迫切的减排需求。材料通过多个渠道分发,市场迅速捕捉到这一信号。随后几个交易日,清源环保股价连续拉升,突破二十四元关口,成交量显着放大。
在股价触及二十六元后,韩风团队开始筹划有序退出。此次他们采用了“价值兑现式”减持策略:一方面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将部分股份转让给长期看好环保产业的绿色产业基金;另一方面利用程序化交易系统,在市场活跃成交中逐步降低持仓。
然而,就在减持计划平稳推进时,意外扰动出现。某财经自媒体发表文章,质疑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价值变现速度,认为其“远水难解近渴”。文章本身论据并不充分,但在市场情绪敏感期,仍引发了部分短线资金的担忧,清源环保股价随之出现震荡回调。
“我们尚有百分之六的仓位未了结。”赵浙远报告,“若此时为维持股价而强力护盘,将大幅增加成本;若跟随杀跌,则会侵蚀利润。”
韩风审慎评估后,做出了务实的决策:“不主动干预股价短期波动,但需强化市场对环保产业长期逻辑的信心。”
他指示团队迅速准备了一份行业分析,梳理了国家层面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并通过合作媒体发布。同时,韩风注意到,清源环保在其官网披露了与另一家水泥企业签署碳管理技术服务框架协议的消息,这进一步印证了其业务的拓展性。
随着市场情绪逐渐平复,清源环保股价企稳并小幅反弹。韩风团队利用这个机会,顺利完成了剩余仓位的减持。至四月底,“青山计划”执行完毕,总计获利一点九亿元,收益率约百分之四十三。
项目复盘会上,团队成员的神情中带着一丝审慎的满足。沈韵首先发言:“这次操作,我们成功地将国家层面的碳市场建设、环境权益交易等政策导向,与公司的具体业务和价值点进行了有效联结,最终实现了收益。这证明了基于深度政策研究的价值发现是有效的。”
赵浙远补充道:“不过,过程中的波动也提醒我们,环保产业的政策利好传导至企业业绩,确实存在时滞。市场情绪容易在‘远大前景’与‘当下业绩’之间摇摆。这要求我们的操作必须对市场情绪保持足够的敏感,并预留安全边际。”
韩风听完大家的讨论,缓缓总结道:“‘青山计划’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环保这类强政策驱动的领域进行资本运作,不仅要懂金融、懂企业,更要深度理解政策意图和产业发展的节奏。资本在追求合理回报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即如何更有效地将资本配置到真正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方向的企业,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升级。我们未来的操作,需要更好地把握政策红利释放与企业价值成长的共振点。”
夜深人静,韩风在投资笔记中写道:“环保产业的崛起,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资本参与其中,需要的不仅是敏锐的政策嗅觉,更需要对产业成长规律的尊重与耐心。在这条道路上,利益与责任时常需要我们一起权衡。”
清源环保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中国环保产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发展大潮仍将奔涌向前。对于韩风而言,此番操作更深层的收获,在于加深了对政策驱动型产业投资逻辑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市场波动中把握价值兑现的节奏。这份经验,将指引他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中,继续寻找兼具成长潜力与社会价值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