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首次测试的成功,以及南曦对史前“引力涟漪”的追溯发现,像两股强大的激流,汇合在一起,将团队推向了一个既危险又充满诱惑力的十字路口。理论得到了初步验证,历史的阴影也昭然若揭。现在,他们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探测和观察,而是一个能够稳定产生、并且可以主动与之互动的“窗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维度接口”。
这个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王大锤的肩上。他那基于“神话密钥”模型制造的原型机,虽然证明了概念的可行性,但其不稳定性、极低的能量效率以及不可控的“背景反馈”,都使其远远达不到实用标准。它更像是一个在雷区边缘试探的脆弱探测器,而非一把能够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王大锤将自己彻底锁在了实验室深处,周围堆满了写满潦草公式的电子纸、散落的量子计算模块和各种奇形怪状的实验零件。他的眼白布满了血丝,头发油腻而凌乱,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混合了咖啡因、高度专注和某种近乎疯癫的创造力的气息。他深知,下一次尝试,绝不能仅仅是重复。他需要突破,需要将“神话隐喻”与“物理现实”更深刻、更稳定地结合起来。
“问题在于‘耦合’,”他在一次三人核心会议上,用沙哑的声音阐述着他的思路,全息投影上展示着原型机复杂的内部分析图,“我们之前的模型,只是简单地将顾渊破译出的‘音节频率’和‘几何图案’转化为物理振动和磁场构型。这就像是用正确的音符去敲一扇门,但力度、节奏、还有敲门本身的‘材质’,都远远不够。”
他放大了一个关键部件——那个用于产生核心时空曲率的超导环。“我们之前的磁场,是‘均匀’的,或者说,是遵循我们三维世界电磁学规律的。但高维空间,如果存在,其‘力’的传播方式和相互作用规律,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需要一种……一种能够模拟‘高维力场’特性的发生器。”
这个想法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模拟一种未知的、可能根本不遵循已知物理定律的力?
但王大锤有他的灵感来源——不仅是现代物理的前沿猜想,更有顾渊从神话中提炼出的那些看似荒诞的描述。
“看这里,”他调出北欧神话中描述彩虹桥“比弗斯特”的段落,“文中说,这座桥由‘水、火、空气’三种元素构成,燃烧着彩虹般的火焰,连接着神域与人间。这听起来像什么?”
顾渊沉吟道:“一种……由多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复合而成的,稳定的能量通道?”
“没错!”王大锤用力一拍大腿,吓了旁边的南曦一跳,“‘水、火、空气’可以看作是某种象征,代表不同的基本力或维度属性!而‘燃烧着彩虹般的火焰’,这简直就是在描述一种能量在多个频率、或者说多个‘维度通道’上同时共振、发光的现象!”
他兴奋地在虚拟设计图上勾勒起来:“所以,新的共振器核心,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超导环。它应该是一个多层嵌套的、由不同超导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构成的复合结构!每一层负责模拟一种特定的‘维度张力’或‘膜相互作用’,就像神话中的‘多重元素’!我们需要让这些不同的‘场’在核心区域以一种非线性的、动态的方式耦合,产生一种……一种类似于‘维度火焰’的复合场!”
这个设计思路极其大胆,也极其复杂。它要求对多种极端物理条件下的材料科学和场论有着近乎神奇般的直觉和控制力。王大锤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其中,依靠“烛龙”强大的模拟计算能力,反复迭代设计,失败了成千上万次。
另一个关键突破,来自于他对“原初振动”理解的深化。在之前对抗“播撒者”和意识病毒时,他们曾接触过宇宙诞生之初残留的、贯穿所有维度的基础振动。王大锤意识到,这种“原初振动”可能就是所有维度、所有力最终极的“背景音”或“统一场”。
“神话中所有的‘咒语’、‘真言’,其力量根源,或许就在于它们能够与这种‘原初振动’产生某种谐波共振!”他对顾渊和南曦解释道,“我们之前输入的频率,可能只是触及了表层。新的共振器,需要集成一个‘原初振动谐波调制器’!”
这个调制器的设计,更是玄之又玄。它部分依赖于王大锤从“混沌低语”数据碎片中逆向工程出的某些稳定模式,部分依赖于南曦在意识训练中捕捉到的、那些难以言喻的“高维感知”状态对应的生理和物理参数(如特定频率的脑波、微弱的生物光子发射模式等)。王大锤试图将这些主观的、意识层面的体验,转化为客观的、可量化的物理控制参数。
这几乎是在走钢丝,是在理性科学与超验感知的边界上进行危险的舞蹈。连“烛龙”都多次提示该设计路径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和“逻辑闭环不完整”的风险。
但王大锤固执地推进着。他像一个沉迷的炼金术士,将最前沿的量子理论、材料科学,与最古老的神话隐喻、意识研究,粗暴而又精密地熔于一炉。实验室里常常传出奇怪的嗡鸣、闪烁不定的光芒,甚至偶尔有短暂的小范围引力异常(导致工具悬浮片刻),让外围的安全人员心惊肉跳。
南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校准器”角色。每当王大锤制造出一个新的原型部件,或者调整了某个关键参数,她都会在严格防护下,进入一个与原型机弱耦合的隔离舱,用自己的意识去“感受”其产生的效应。
“这个频率组合……感觉很‘刺耳’,像指甲刮擦黑板,意识很不舒服。”她闭着眼,记录着感受。
“磁场构型调整到第七版……嗯,有一种‘开阔’感,但很虚浮,不稳定,像站在即将融化的冰面上。”
“加入‘谐波调制’第三序列……等等!有一种……很轻微的‘吸附感’,好像空间本身变得有点‘粘稠’……”
这些主观描述,对于王大锤调整设计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更是因为南曦的意识,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对“高维效应”产生直接敏感反应的“仪器”。她的反馈,帮助王大锤在无数种可能的参数组合中,筛选出那些真正“有效”的方向。
经过数周近乎疯狂的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新一代的“维度共振器”终于初步成型。
它与之前的原型机截然不同。主体是一个约一人高的、由多种不同金属色泽和晶体光泽材料构成的复杂多面体,层层嵌套,核心区域散发着一种微弱的、仿佛在不断变幻色彩的辉光。无数粗细不一的能量导管和数据线缆如同神经和血管般将其与周围的支持系统连接起来。整个装置看起来不像一个人造机器,更像一个沉睡的、来自异次元的活体器官或某种神圣的几何祭坛。
“我叫它‘奇点锻炉’,”王大锤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眼中充满了血丝与自豪,“它不是简单地打开一扇门,而是试图在局部‘锻造’出一个稳定的、受控的‘高维气泡’——一个暂时脱离我们宇宙部分物理规则的小型时空区域。”
测试准备再次启动,但这次的氛围更加凝重。他们将要尝试的,不再是制造微小的时空异常,而是创造一个持续存在的“异空间”。谁也不知道,这个“气泡”内部会是什么样子,它是否稳定,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甚至……是否会引来更直接的“关注”。
安全措施提升到了最高级别。实验室被多重时空扭曲监测器、能量吸收屏障以及物理隔离墙包围。应急切断系统准备了至少三套冗余。“烛龙”的监控权限被提升至最高,拥有在千分之一微秒内判断并执行全面关机的权力。
南曦、顾渊和赵先生再次齐聚观察室。这一次,连赵先生也失去了往日的从容,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
“所有系统最终检查完毕。”王大锤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奇点锻炉’上线。准备注入能量,启动维度共振序列。”
“批准启动。”赵先生沉声道。
倒计时再次响起,但这一次,每个人的心跳都仿佛与之同步。
“三、二、一……启动!”
没有巨大的声响,但观察室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一种……“变化”。仿佛周围的空气密度发生了改变,光线似乎也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偏折。实验室中央,“奇点锻炉”核心的那团辉光骤然变得明亮、稳定,色彩流转的速度加快,最终定格为一种深邃的、仿佛蕴含无限信息的“珍珠白色”。
在锻炉正前方,距离其外壳约一米处的空气中,一点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扭曲”出现了。它不像热浪导致的视觉变形,而更像是一块透明的、自身在不断进行微妙折叠和舒展的“空间水晶”。
随着能量输入的稳定,这个“扭曲点”开始缓缓扩大,从一个点变成一个拳头大小的、不规则的球体。球体内部的景象完全扭曲、模糊,无法用任何已知的光学原理去理解,仿佛透过一个由万花筒碎片和流动的墨水构成的透镜去看世界。
“高维气泡形成!”王大锤的声音带着狂喜,“直径十五厘米!结构稳定!内部物理常数监测……天啊,精细结构常数出现明显偏移!局部引力常数也在波动!”
成功了!他们不仅仅撬动了门缝,他们真正地在三维空间的壁垒上,创造了一个通往未知维度的、稳定的“气泡”!
然而,还没等喜悦蔓延开来,“烛龙”的警报声骤然响起。
“警告:检测到高维气泡内部出现自发性的信息结构生成!能级快速攀升!”
“警告:检测到未知形式的能量辐射从气泡内部泄漏!无法归类!”
“警告:气泡边界出现轻微振荡,稳定性系数下降!”
所有人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气泡”,似乎并不是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它本身就在动态地演化,在“生成”着某种东西!
王大锤紧张地调整着控制参数,试图稳定气泡。“能量输出微调!谐波调制加强!”
就在他操作的瞬间,那个珍珠白色的气泡内部,突然闪过一道极其复杂、瞬息万变的几何光影,仿佛有无数无形的画笔在其中描绘着超越人类理解的图案。紧接着,一股微弱但清晰的、混合了无数种无法辨识频率的“声音”,透过隔离层,直接响彻在每个人的脑海深处!
那不是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的“信息冲击”!
南曦闷哼一声,扶住了额头。顾渊脸色发白,连赵先生也皱紧了眉头。
只有王大锤,在最初的震惊之后,脸上露出了更加狂热的表情。
“它在……‘说话’!”他几乎是吼了出来,“这个气泡,它在用高维度的信息语言,向我们‘说话’!”
维度共振器成功了,它创造了一个通往未知的窗口。但窗口之后,并非寂静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活跃的、可能无法理解的,甚至是危险的低语。探索的步伐无法停止,他们必须学会理解这种“低语”,否则,创造“气泡”的壮举,可能将成为埋葬他们的第一个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