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消融时,阿褚带着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花种,走进了昆仑山脉的浅山区。曾经被赵坤的勘探队踩出的杂乱脚印,正被他们一步步修整成蜿蜒的步道,道旁种上了耐旱的沙棘和格桑花——这是阿褚结合白垩纪生态记忆与现代农科知识,规划的生态旅游步道第一期工程。
“阿褚,这花能当饭吃吗?”有村民一边挖坑一边嘀咕。阿褚蹲下身,将一株沙棘苗放进坑里,指尖抚过带着湿气的土壤:“等春天来了,花开满山谷,城里人选着干净空气来旅游,咱们开民宿、卖手工青稞饼,不比挖矿安稳?”他的脑海中闪过白垩纪时蕨类植物与昆虫共生的景象,“自然给的馈赠,从来都比贪婪掠夺更长久。”
春耕时节,阿褚带领村民们推行轮耕制度,将一半青稞田休耕,种上固氮的紫云英;又在田埂边挖了生态沟渠,引入雪山融水,养起了净化水质的小鱼和田螺。他还想起蚂蚁国分工协作的秩序,将村民分成农耕组、养殖组、手工组:农耕组种有机青稞、蔬菜,不施化肥农药;养殖组养牦牛、山羊,定量放牧不超载;手工组用羊毛纺织、用木材雕刻,做成特色手工艺品。
起初,质疑声从未断过。有人觉得有机种植产量低,有人抱怨手工活赚得慢,李二柱更是急得满嘴起泡:“阿褚,咱们种的青稞比山下贵一倍,谁会买啊?”阿褚没多说,只是带着手工组的村民,将编织的羊毛毯、雕刻的木碗拍成照片,发到了城里的生态农产品平台。
没想到,订单很快就来了。第一笔订单是城里一家生态餐厅订的五百斤有机青稞,老板在电话里说:“我们就想要没污染的粮食,贵点没关系。”村民们踩着晨光收割青稞,脱粒、晾晒,全程手工操作,装袋时还特意放上一小束格桑花。当货车驶离村落时,李二柱看着车后扬起的尘土,喃喃道:“原来不贪多,也能赚钱。”
夏天到来时,昆仑山脉的浅山区已是花团锦簇。沙棘红得耀眼,格桑花粉白相间,生态步道上不时有蝴蝶飞舞。第一批游客顺着步道走进村落,他们背着背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惊叹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村民们热情地招待他们,用雪山融水泡茶,端上热气腾腾的青稞饼、手抓羊肉。
阿褚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小的“戒贪茶馆”,墙上挂着祖辈流传的灾难日记复印件,桌上摆着用核辐射侵蚀过的岩石做成的摆件。游客们喝茶时,阿褚就给他们讲三大灾难的历史,讲“戒贪”祖训的由来。有游客问:“你们真的能守住不贪吗?”阿褚指着窗外的青稞田:“你看,我们种够吃的粮食,养够卖的牲畜,不掠夺自然,不贪图暴利,日子反而过得踏实。”
民宿也渐渐火了起来。村民们将自家的夯土房收拾干净,铺上羊毛毯,摆上手工木雕,每个房间都能看到窗外的田园风光。有游客住了一周后,感慨道:“在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压迫,没有勾心斗角的疲惫,才明白最简单的生活最幸福。”他们离开时,会带走手工羊毛毯、有机青稞,还会介绍朋友来旅游。
年底算账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每户的收入竟然比赵坤承诺的采矿分红还多,而且不用破坏家园,不用担惊受怕。李二柱拿着账本,红着脸对阿褚说:“阿褚,我以前太糊涂了,总想着一夜暴富,差点毁了咱们的家。”阿褚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守住本心,什么时候醒悟都不晚。”
此后,昆仑村的生态产业越做越好。他们成立了生态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养殖、旅游项目,还带动了周边村落一起发展。城里的学校、企业纷纷来这里开展研学、团建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昆仑村,知道了“戒贪”的祖训。
阿褚站在青稞田边,看着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看着游客们和村民们谈笑风生,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仿佛看到了亿年前那个蜷缩在蕨类植物下的原始人类,看到了蚂蚁国里秩序井然的族群,看到了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安息;“戒贪”的理念,在新一代人类的行动中得到了传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村口的“戒贪”石碑上,将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阿褚知道,生态兴村不是终点,“戒贪”的传承也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类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始终坚守本心,就一定能在地球家园上长久地生存下去,创造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这是跨越亿万年轮回的期盼,也是他作为垩魂转世者,一生坚守的使命。